家具用材的搭配之道
在古典家具領域,黃花梨與紫檀是絕無爭議的雙驕,它們既具備成為家具的超強能力,又具備傾倒眾生的無限魅力,當然,要擁有它也很需要“實力”,畢竟這兩種木材不僅受人追捧,還生長緩慢、成材艱難。
所以自明以來,用這兩種木材制器時,很少會施以額外的漆繪手法,遮擋木材的天然特質,但這并不代表人們就完全排斥在黃花梨和紫檀器物中看到任何別的材料,實際上,明清家具有一種美就叫“百花齊放”,工匠對材料的精準運用和巧妙搭配,亦成就了無數永恒的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紫檀+?”的X種可能。
嵌玉
在形容紫檀細膩柔滑的質地時,我們常常會用上“如玉”二字,這是對紫檀質地的認可,同時也反映著中國人對“玉”的深沉情結: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玉,從最初就被作為珍貴的禮器使用,甚至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晴雨表,是最能代表中國人性格和形象的東西。
紫檀與玉質地相似,能保證家具的絕佳質感和觸感;紫檀與玉色澤不似,能衍生出不同風味,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白玉,恰與紫檀的沉黑之色形成勢均力敵的對壘,達到互相映襯的藝術效果,使黑的更黑、白的更白,玉質的圖紋亦生動起來。
清中期 紫檀嵌玉香車 故宮博物院藏
紫檀配白玉所反映出的黑與白的交織對壘,正讓人想到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學說:黑與白統一于一體,又對立、互化,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之道演化而來。正因有這樣深邃的思考,中國人才能在簡單的黑白中品出雋永的美學意蘊。
清乾隆 紫檀木嵌玉寶座 故宮博物院藏
下圖中的這件炕幾,則是一件“返璞歸真”的巧思之作。垂璧系絳是承具牙板中的經典紋樣,但多是以雕刻技法模仿其樣式,很少有直接嵌白玉璧的,本品雖用玉璧,絲絳繩紋仍以木仿作,可謂是別出心裁。
嵌銀絲
紫檀家具上嵌銀,往往都會先將銀做成銀絲,再扭結成想要的長短和形狀鋪設成圖紋。這種做法其實就是用銀來代替圖紋的線條,所以常常用在一些線條相對不那么復雜的圖紋上,比如下圖中的冰裂紋。
在紫檀上,銀也有著比較凸出的質色,但它不會過于搶眼,再加上是以銀絲的形象出現,整體看來就像一條條銀白色的流光,在沉黑夜幕上四溢開來。它美得更加含蓄,更加蘊藉,倡導“古色古香、淳樸端方”的魯作家具就喜用壓銀絲工藝作裝飾。
嵌瓷
作為中國工藝品的一大名片,瓷的魅力和地位不用贅言。在用紫檀木作框的屏風類家具中,瓷片更是屏芯的常客,這類家具中,紫檀往往退居二線,在功能上起到固定屏芯的作用,在審美上起到襯托屏芯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在羅漢床床圍子的屏芯、承具的牙板、柜類家具的柜面上看到瓷片的身影,瓷片在整件家具的架構中替代的都是裝飾性部件,其風格也十分多樣,無論是明艷繽紛的五彩,還是清艷脫俗的青花,又或是純徹明凈的單色,都能成為紫檀家具上的唯一一抹亮色,起到點綴作用。
嵌銅胎掐絲琺瑯
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將銅與琺瑯結合的復雜工藝,融合了傳統繪畫和雕刻工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初,這項工藝就已經聞名天下,甚至風靡海外,康熙年間甚至設有專門的“琺瑯作”,乾隆時期更是得到了空前發展,宮中處處可見銅胎琺瑯器,還突破了原來的品類限制,只做了許多銅胎掐絲琺瑯家具。
在紫檀家具中引入這一材料也是順理成章,各種板心、面心,都可以此替代。通常以藍地五彩形象出現的銅胎掐絲琺瑯,在深沉的紫檀木上顯得格外亮麗,這種深受宮廷貴人喜愛的華麗感與紫檀本身具有的低調華貴微妙地結合到一起,能使整件家具都透露出一種天潢貴胄獨有的“貴”氣。
嵌其他木材
木器行當常用的一些裝飾性較強的天然木材同樣被引入進紫檀器的制作,與前述的材料相比,其他木材在質性上與紫檀更為契合,截然不同的色澤和紋理又能形成對比,楠木的淡雅溫潤、癭木的瑰美奇幻、黃楊木的古雅亮麗都能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現。
清中期 紫檀木嵌楠木雕花寶座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紫檀木嵌黃楊木寶座 故宮博物院藏
嵌竹
在制器一道中,“竹”無論是材料還是形象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一方面其是材質不俗、輕便易得的良材,另一方面竹因為常青不凋、姿態挺拔又被視為君子修身模范。
將竹材加入紫檀家具并非易事,考慮到竹自身的材質特性,工匠們通常是將其劈成竹絲或制成竹片,再嵌裝竹絲或竹片拼接的圖案。
清 紫檀木梅花式小凳 故宮博物院藏
嵌石
在木質家具上鑲嵌石材,算是明清家具中常見的裝飾手法,一方面石材比木材更堅挺耐久,所以許多嵌石木桌的石板桌心還能存留至今,另外石材有著天然形成的奇特色紋,與木材迥然相別。
云石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它本質上是由石灰巖重結晶變質生成,多呈白、灰、雜色三種,有色礦物質在石中會呈現出紋層、暈帶、條團等各種形態,能讓人們聯想到水墨畫中的各種自然盛景,所以尤其受文人雅士推崇。
用紫檀嵌裝云石板,就像是為一幅水墨畫找到了最貴重的畫框,所以往往云石都出現在桌案面板、椅凳靠背以及各式屏風的屏芯這種需要強裝飾性的地方,連《長物志》中也有提到:“屏風之制最古,以大理石為鑲,下座精細者為貴。”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