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習社 |
琴棋書畫、飲食酒茶,都離不開它
在中國的傳統家具中,用于承放物品的承具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最早的承具叫“俎”,它是人們祭祀時切牲和陳牲的禮器。有句俗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說的就是這個東西。
關于俎的歷史,《禮記》中也有提到:"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俎這種承具以四足支撐,它的核心結構設計對后世承具甚至坐具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發展到明清時期,日臻完美的家具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承具體系。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便是“桌”,“桌”又稱“卓”,它是一種典型的高足家具,正如《說文解字》中對“卓”的解釋——“高也”。
生產力的進步也使得人們對承具的功能性應用需求進一步細化,從日常食飲,再到書房筆墨,人們離不開承具的陪伴,承具的造型、裝飾等各方面也因不同需求而呈現出細微的差別。
今天,研習社就將帶領大家欣賞不同功能的明式桌器。
食桌
用于飲食的桌具功能還能進一步細分出酒桌、茶桌等,以酒桌為首的這類桌具往往還會有一種獨特的設計——攔水線,即在桌面邊緣起一道陽線,這是為了防止酒水菜汁等玷污衣服。
酒桌雖名為酒桌,其實更多是以案形結體出現,大小類似半桌。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曾給出過解釋:這是魯班館匠師的稱謂,加之古畫中常見用以陳置酒肴,故名曰酒桌。
黃花梨刀牙板帶屜酒桌
若是要宴飲賓客,人們便需要選擇能容納更多人使用的桌具。八仙桌就是明代最經典應用最廣的宴飲用桌,它四面同長,尺寸在1.5米至1米左右,可容納八人或六人使用,所以被稱為八仙桌。
有學者還總結了方桌的幾種標準形制:一腿三牙式、束腰馬蹄腿羅鍋棖式、束腰馬蹄腿霸王棖式、無束腰直足攢牙式、羅鍋棖裹腿式樣。下圖中的方桌則更為別致,束腰下用的是壸門牙板,四條腿足還有類似螞蚱腿的凸起。
明 尤求 《麟堂秋宴圖》
梳妝桌
從女性的梳妝需求出發,用于梳妝的承具并不需要太獨特的改造,所以在目前可見的明代古畫中,用于梳妝的桌案形制造型不一。
明萬歷書業堂玉茗堂刻本《紫釵記》
崇禎刻本《占花魁》
琴桌
按《格古要論》、《長物志》等書所載,文人推崇的明代琴桌基本都是維摩樣,即高二尺八寸(屠隆認為高一尺六寸),長過琴一尺許,可容三琴者,琴桌的腿部還不能妨礙容膝。
文震亨和屠隆更是提到了用胡床作配琴桌的坐具,這樣雙手更便于操琴,坐具本身最好稍微高一點,這樣更省力。
《仇畫列女傳·卷三·百里奚妻》
明 《十八學士圖·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特別提出了硬木材料的優點,還提到加厚加灰漆、四腳健壯的硬木琴桌能大致達到石案的效果,故而傳世可見的明代琴桌多為黃花梨或髹漆作。
恰如此品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萬歷時期的填漆戧金琴桌,它高70厘米,寬97厘米,縱45厘米,尺寸比例恰到好處。
與其它桌具相比,它最為特別的就是底部另鑲檔板,鏤錢紋透孔,目的在于彈琴時使琴音在桌面下空間產生共鳴,能提高音色效果。
棋桌
棋桌即用于專用于下棋的桌具,這種桌具面上往往會刻有棋盤,桌面的兩角還會設屜來放棋子。
因為棋種多樣,對于棋桌的需求自然也更高,一些能工巧匠也在棋桌這一領域設計出了不少能供多種棋類游戲的巧作。
明末清初 黃花梨螭龍紋展腿活面棋桌
南京正大2021秋拍拍品
比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例明代黑漆棋桌,它高84厘米,長84厘米,寬73厘米,桌面上有活榫,合攏是四足木桌,打開后為八足棋桌。
桌面邊緣起攔水線,正中為活心板,上繪黃地紅格圍棋盤,背面黃素漆地。棋盤側鏇圓口棋子盒二個,均有蓋,內裝黑白棋子各一份。棋盤下有方槽,槽內左右各裝抽屜一個,內附雕玉牛牌、雕骨牌、骨摋子牛牌、紙籌、摋子籌等等道具。
明 黑漆棋桌 故宮博物院藏
書桌
書桌用途則更廣泛一些,揮毫潑墨,讀經品帖,都可在這一張桌上進行,它是文房之中的主角,是文人墨客的益友。
從明代古畫中我們可看出,書桌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帶束腰的,一種是不帶的,也就是四面平式,其實宋人畫冊中就已可見四面平桌,只不過當時更多地作為梳妝桌出現。
《仇畫列女傳·卷十五·鄒賽貞》
明 《十八學士圖·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桌
與書桌相比,畫桌的尺寸往往都比較大,如此展卷布紙才不嫌局促,大畫桌更是長近兩米。在形制上,畫桌與書桌區別不大,仍然以束腰馬蹄足和四面平兩種為主流,面心還常嵌云石等石材。
明 《十八學士圖·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還收藏了一例特別的畫桌,它高79.5厘米,長176厘米,寬83.5厘米,還是黃花梨木質地。最為特別的是它用的是一腿三牙加羅鍋棖的設計,這種設計既保證了結構的穩定,又為棖下留出了足夠的空間,方便納腿。
明 黃花梨木畫桌 故宮博物院藏
*參考文獻:袁進東《明式家具體系研究》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