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習(xí)社 |
泠泠七弦琴,誰知弦外音
文人四藝,琴棋書畫,而居于首位的古琴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其歷史悠久,最初創(chuàng)制甚至屢屢被附會到伏羲、神農(nóng)、舜這些赫赫有名的遠古先祖上。
為何制琴?
蔡邕在《琴操》中寫道:“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天真也。”桓譚則說是為了“通天地之道,合天地之和”;《呂氏春秋》中還稱,琴可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明 仇英《柳下眠琴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從古人對“琴”功能的解讀來看,琴不僅承擔(dān)著修養(yǎng)心性的功能,還是人調(diào)和天地陰陽、聯(lián)系鬼神的一種工具,此時的琴,更像一種禮器而非單純的樂器。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仍然堅守禮樂制度的孔子,就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而他本人也是琴中高手,甚至還留下了一段【孔子學(xué)琴】的佳話。
孔子學(xué)琴的典故來自《史記·孔子世家》,講的是孔子向師襄子學(xué)習(xí)鼓琴,十天后仍在學(xué)習(xí)同一首。老師說可以學(xué)些別的了,孔子卻屢屢以“還未掌握方法”、“還未領(lǐng)會意境”、“還不了解作者”的理由推拒。
南宋 仲尼式琴 故宮博物院藏
經(jīng)過長時間的鉆研,孔子終于精通了這一首樂曲,整個人的面貌也煥然一新,時而莊重深穆,時而怡然高望,他從樂曲中領(lǐng)悟到了作者的風(fēng)采,并猜到了作者的身份——除了周文王不作他想,而此曲正是《文王操》。
“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不輟,講的正是孔子用弦樂教化民眾,可見這一時期古琴對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教化功能。
《文王操》古意莊穆,使人感懷先賢;《廣陵散》磅礴憤慨,更是嵇康臨刑之絕響;《高山流水》中有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使伯牙覓到知音......古琴之音,何嘗不是古人的生命之聲?
同時,古琴的影響遠不止于此,“琴曲”、“琴道”、“琴德”、“琴器”......圍繞著琴,人們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方面對古琴進行了豐富與發(fā)展。
恰如高濂所說:“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無論能操或不善操,亦當有琴。”琴是文人士大夫的雅好、亦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寄托。
元 王振鵬《伯牙鼓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古人如何撫琴?
在高足家具流行起來以前,人們往往習(xí)慣盤腿坐下,將古琴橫放在膝上撫琴。這種方式不僅考驗琴技,還考驗人掌控古琴的平衡能力。宋代的《洞天清錄》中特別提到了“披衣趺坐,橫琴膝上”。
明 杜堇《梅下橫琴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而直到清代,《聊齋志異》中的《宦娘》一篇還提到了男主溫如春在古寺廊下偶遇一位盤腿道人與他斗琴,就是置琴膝上,可見這一方式仍然是無承具時撫琴的首選。
而隨著高足家具普及,專門為盛放古琴而設(shè)計的琴桌出世,它形似普通承具,卻在選材和造型設(shè)計上別具特色,既富有造物者的智慧,又凝結(jié)了琴文化的精魂。
從材料的挑選開始,古人們便莫衷一是。有人推崇用磚石,如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提到:“桌面郭公磚最佳,瑪瑙石、南陽石、永石者尤好。”還特別強調(diào)了郭公磚的特色——灰白色,中空,面上有象眼花紋,使琴音“清聲泠泠可愛”。
文震亨《長物志》中則提出了反對意見,中空的“郭公磚”固然能使琴聲更為響亮,但這種琴臺更適合用來陳放盆景和山石,琴臺應(yīng)該用另作的小幾。
當時還有一種十分有名又十分獨特的琴桌,文震亨、屠隆、高濂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過,這種琴桌“紫檀為邊,以錫為池,水晶為面者,于臺中置水蓄魚藻”,看起來確實是個極富工巧匠心的稀罕物。
屠隆和高濂都認為這是世間罕見的奇物,屠隆甚至因為只見過一面而“念之耿耿”,不過對于器物雅俗向來自有一套評判標準的文震亨卻認為這是一種“俗制”。
清 《胤禛行樂圖冊?松澗鼓琴》 故宮博物院藏
有人認為硬木材料也不錯,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將硬木材料排在石面之后,還提到加厚加灰漆、四腳健壯的硬木琴桌能大致達到石案的效果。而傳世可見的明代琴桌也多為黃花梨或髹漆作。
琴桌的造型設(shè)計則是另一重點,一則要適應(yīng)人用,所以尺寸形制不可馬虎。這一點不同朝代還略有區(qū)別,宋代琴桌要“闊可容四琴,長過琴三之一”。
明代琴桌則按《格古要論》、《長物志》等書所載,幾乎達成一致,都比較推崇維摩樣,高二尺八寸(屠隆認為高一尺六寸),長過琴一尺許,可容三琴者,琴桌的腿部還不能妨礙容膝。
文震亨和屠隆更是提到了用胡床作配琴桌的坐具,這樣雙手更便于操琴,坐具本身最好稍微高一點,這樣更省力。
明 《十八學(xué)士圖·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則,琴桌除了要承托古琴之外,往往還承擔(dān)著“音響”的作用。為了使琴音更為清越響亮,古人煞費苦心。
除了前面提到的使用空心磚和質(zhì)地特別的石材,趙希鵠提到的在木材上施厚漆其實也是一種改善琴桌桌面吸音效果的辦法。
還有一種特別的辦法就是在造型上增設(shè)“音箱”,趙佶《聽琴圖》中的琴桌正是一件例證。
宋 趙佶《聽琴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琴桌窄于琴長,而桌面攢框裝板,似乎用的就是石板,下方四角腿足纖長,清立如鶴,腿間各面裝橫棖嵌擋板,以形成中空結(jié)構(gòu)。
擋板上還滿作纏枝花卉紋雕花,可謂是精雅絕倫,這也是撫琴之人地位不俗的象征。
故宮中的兩件琴桌——填漆戧金琴桌和紫檀木雕方勝紋琴桌也是在桌面下方不遠處另嵌一張木板以形成音箱,使琴音在桌面下的空間產(chǎn)生共鳴,提高音色效果,其中填漆戧金琴桌底板上還做了兩個鏤空的銅錢紋。
明 填漆戧金琴桌 故宮博物院藏
音箱的設(shè)置可以使得材料選擇更為寬泛,但有人還會在音箱中增添彈簧,如陳夢家夫人舊藏的黃花梨兩卷角牙琴桌,里面就有輔助音響的銅絲彈簧裝置,據(jù)說“一拍桌面,嗡嗡作響”。
但也有琴家認為這是畫蛇添足之舉,彈簧反而會使琴音變質(zhì),并無增益。
?
而根據(jù)傳世繪畫與實物來看,還有一種不做音箱結(jié)構(gòu)的琴桌,更像是一件普通承具,只是桌面略厚實了些,尤其是崇尚簡約的琴幾,它更是幾乎放棄了音箱功能。
陳夢家先生也提到過簡樸的明代琴桌“全身都是素的,只是幾個略帶文飾的牙”,如《會昌九老圖》中的琴桌,即便描繪草草,也能看出它設(shè)計簡單,結(jié)構(gòu)幾乎與一旁的畫桌無異。
清 黃花梨木兩卷角牙琴桌 上海博物館藏
宋《會昌九老圖》 故宮博物院藏
這一類型的琴桌還有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中珍藏的黃花梨四面平內(nèi)翻馬蹄琴桌,仍是桌面攢框裝板的設(shè)計,但四角又接的是四面平式結(jié)構(gòu),而四條內(nèi)翻馬蹄腿更是上粗下細,尤為別致。
黃花梨四面平內(nèi)翻馬蹄琴桌 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藏
遍覽古代繪畫與流傳實物,琴桌的形制其實從未固定,接束腰者有之,四面平者有之,平頭案者有之,書卷幾者有之......
但無論是哪種形制,置琴其上時,我們似乎就已經(jīng)聽到:日升月恒、山重水復(fù)、驚心動魄、悲苦愁怨、虛曠寧和......世間萬物和七情六欲都化作了彈指間流瀉出的旋律。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quán)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