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5日,都是北方人歡呼的日子。因為從這一天起,滾滾熱流將通過暖氣管道送入千家萬戶。
以前網絡不發達的時候,誰知道北方人,冬天過得這么舒服。
但是要是知道,集中供暖這件事兒也不過近幾十年的功夫,那么在古代,我們的先人是如何度過漫漫的冬日的呢?
今天蟲二先生就大家一起領略古人的那些取暖神器。
宋太祖雪夜訪普圖
毋庸置疑,在長達幾千年的古代,古人取暖的主要方法是烤炭火。
不過,在沒有“溫室氣體效應”之前的冬天,僅靠“火盆”解決驅寒問題顯然效果不大顯著。于是,這烤火取暖也就“烤”出了三六九等來。
銅制錯金銀火盆
清 鐵五足八方火盆
不論貧富,古人們都用炭火取暖,但是富裕人家所用的器具炭盆不僅精致、考究得多,而且分工也很明確。
與炭火盆配套使用的還有火盆架,富貴之家不惜用貴重的黃花梨來制作。
明 黃花梨有束腰方腿矮馬蹄長方火盆架
明 黑漆描金鳳穿牡丹火盆架
清乾隆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四獸足折沿方式火盆
講到黃花梨的火盆架,不免我們在這里可多啰嗦幾句。
作為一種特殊的家具類型,和黃花梨冰箱一樣,我們現在看到的傳世實物非常之稀少。一是這種東西必定出自大富人家,生產量本身就少;二一個就是古今生活的差異導致后來的人不明白此為何物,木料拆下來都已改做其他東西了。
明 黃花梨有束腰高火盆架
如上圖所舉一例,如果沒有中間的炭盆,重新裝個席面,儼然就是一件大杌凳。
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敘述過一段真實的經歷:
1958年他在魯班館龍順成第一次見到一件黃花梨的火盆架,面上仍有可將火盆坐入的大圓洞,兒支墊火盆的銅泡釘也尚在。
但是到1960年前后,在王府井硬木家具門市部再見到時,已被改成一個大杌凳。 顯然,炭火盆作為過時的家具已不被人重視,而出于容易出售的目的將其改制。
黃花梨火盆架
黃花梨螭龍紋帶面板兩用火盆架
現存于北京恭王府的炭火盆及火盆架
炭盆的取暖方法可以說在古代相當普遍,但是這其中也有個問題,如果屋里想多放幾個炭盆,讓滿室都暖和起來,炭塵就會增多了,弄不好灰塵四起。
所以,明代的文人李漁針對這樣一個問題,發明了一件神奇的家具——暖椅。
暖椅實為書桌與座椅的一種結合體,只是椅子下面設計了一個抽屜,抽屜里面放置炭爐,這樣一來全身就都不冷了。
有了暖椅以后,按說已經愜意多了,可這還不夠。因為李漁發現,在寫字的時候,硯臺的墨汁會結凍,也要想辦法增溫溶解才行。
于是,古人發明了暖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臺的造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抄手硯”在宋代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元 歙石金星蓮池抄手硯
人們將硯臺的底部掏空,前端和兩側留邊與硯堂相連,三邊如足,平整著地,手可插入,便于移動。
南京市博物館展出一件明代抄手端硯,掏空體積較大,遠遠超過了手掌的厚度,有近10厘米。在這個空間內,可以放一根小蠟燭,對墨汁緩緩地加熱。
明 歙石抄手硯
與今天化學試劑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煙、松煙、膠等,嚴格地說,墨水并不是液體。
墨塊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后,是以膠體的狀態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會凝固。
明 端石鷓鴣斑龍紋抄手硯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一到冬天,人們都會下意識地把手保護起來,手的溫度感受直接影響我們對于冷熱的判斷。
于是,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一些古人的“暖寶寶”——手爐。
晚明 銅鏤空松鼠葡萄紋蓋手爐
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爐外加罩,且精巧玲瓏、形狀多樣。甚至還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清 銅鏨花瓜棱手爐
關于手爐的起源,現在能聽到兩種說法。
一說它起源于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濕度大,楚人喜歡把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散熱取暖的手爐。
另一種說法是,隋煬帝沿運河南巡至揚州,時值隆冬時節,江都(今揚州市)縣令許伍為接駕,急命揚州民間銅匠精制一小銅爐,內置火炭,呈送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即興命名為手爐。
清乾隆 掐絲琺瑯鎏金團鶴手爐
清 銅胎畫琺瑯手爐
既有手爐,那么肯定會有與之相對應的足爐。
足爐在體積上要比手爐大一些,多用錫或銅制成的一種扁瓶子,里面灌熱水,使用方法很像現在的暖水袋,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因此又稱為“腳婆”、“湯媼”。
民國 銅錯花迎春圖暖壺
足爐更是古人送禮的佳器,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就曾送給好友楊君素一件足爐,并且還另外交待:
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
除了這些直接取暖的工具外,古人在冬日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巧用心思,盡顯智慧。比如我們下面將要說到的熏爐。
清乾隆 白地粉彩纏枝蓮托八寶紋熏爐
晚清 掐絲琺瑯花卉紋佛手式熏爐
明宣德 銅鎏金甪端熏爐
熏爐是古時用來熏香和取暖的爐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這種爐子除了取暖,還可以利用焚燒時的煙氣來驅逐蚊蠅或是凈化室內空氣,去除濁氣,以達到除潮祛濕、強身健體的功效。
清康熙 銅鎏金萬壽無疆龍耳熏爐
清乾隆 掐絲琺瑯花鳥鋪耳三足熏爐
南宋 荷葉蓋銅熏爐
明宣德 銀二龍戲珠大熏爐
古人的腦洞可遠遠不止于此。除了以上這些擺在屋里的香爐,古人還有放在被子里的——香熏球。
香熏球又稱“臥褥香爐”、“熏球”。形狀是一個銅制的容器,里面盛放火炭,置于被中,功能亦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電熱毯,這就是中國古代用于冬天取暖、薰香的“被中香爐”。
明末/清初 銅鏤空佛獅戲繡球紋熏球
炭火置于被中,不會失火么?如果看到香熏球的實物,你會再一次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這種香熏球外殼由兩個半球合成,殼上鏤刻著精美的花紋,花紋間有空隙,借以散發香氣。
球殼內部裝有大小兩個環,大環裝在球殼上,小環則套在大環內,兩個環的軸相互垂直。置入香料的金碗又用軸裝在內環上,并使金碗的軸與兩個環的軸都保持垂直。
由于這三根軸互相垂直,不論香爐的外殼如何滾動,置放香料的金碗在重力作用下,能始終保持水平狀態。
不論香爐在被子里怎么翻滾,香爐四周的環形支架都能保證香爐呈水平放置,絲毫不用擔心火炭會傾覆。
清 純金香熏球
香熏球(成對)
在古代,和香熏球同樣精妙的器具還有很多,就比如我們下面將要說到的“溫碗”,這種碗一般人見了只會當其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碗——
北宋汝窯蓮花形溫碗
如果和酒壺搭配起來使用,它的用途會更加直觀——
溫碗發展到明清時期,內部結構越來越精細,就與今天的保溫瓶相似,外殼與內膽分隔開,形成中空的結構。
但相對于現代工藝制作的保溫瓶,瓷器無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導熱。因此,使用這種“保溫盒”,要在里面倒上熱水,把盛著飯菜、湯羹的瓷碗放進去,浸泡在開水中。
清 花鳥人物紋八角形銀溫碗
描金青花五彩八寶紋瓷溫碗
古人雖然沒有暖氣和空調,但是用無窮的智慧創造出了如此豐富和奇葩的取暖保暖器具,件件精細,樣樣精美。
冬日漫漫,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的小伙伴,一定要記得穿秋衣秋褲:秋衣扎在秋褲里,秋褲扎在襪子里,這個冬天,研習社一直在這里等你!
- END -
往期回顧
| 投稿 | 轉載 | 合作 |
研習君微信號
zd18936899675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