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述說了狹義紅木各種俗稱的復雜現狀,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紅木廣義的概念,即五屬八類三十三種。為什么都叫紅木,不叫硬木呢?因為它只是硬木的一部分。為什么它非叫紅木呢?因為在歷史上確有部分人和部分地區約定俗成地把所有用做中國傳統家具的高級木材、有歷史文化涵義的深色硬木統稱為紅木。盡管在《紅木》國家標準中,有一部分木材現在已被證實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被用于家具的制作,但是也劃進來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凡是珍貴木材,均是以文學名稱來命名或以木材顏色來命名的;凡是普通木材,則是以植物本身的名稱來命名的。比如紫檀,因呈現紫色,故稱紫檀,實際上它的學名是檀香紫檀;比如黃花梨,因呈現黃色,所以叫它黃花梨,而它的學名則是降香黃檀;紅酸枝是紅色的,所以叫做紅木;還有呈現鸂鶒(音為“西翅”,一種貌似鴛鴦的鳥)紋的鸂鶒木等等稱謂,都是文學化的名稱。所有軟木(或稱柴木)的木材,都是按照樹木的名稱來命名的。比如:楠木—楠樹,櫸木—櫸樹,棗木—棗樹,榆木—榆樹,等等。
剛才說道,所謂“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都是對一種藝術風格及文化內涵的家具體系的稱呼。“明式家具”的基本特征自明代中期開始形成,其中,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將珍貴硬木特有的光澤與紋理所構成的材質美,融入家具的審美體系中,當然是一個重要方面。
自上古文化中玉、骨、牙等開始,在中國傳統器物類文化中,對美麗物質的精神崇拜,通過材質寄托文化意義和審美意趣,構成了中華文明一個鮮明的特征。明代文人首先打破歷代漆飾家具獨美天下的格局,將硬木天然的美感與家具簡潔雋永的造型互托共榮,無疑是對古人崇尚各種天然材質悠久傳統的承襲。于是,“明式家具”誕生時所使用的硬木,在之后的數百年間就成為具有歷史傳承意義的木材,在傳統文化的心理認知上,就有了難以替代的特殊地位。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自明清以來直到今天,中國傳統家具的造型設計無論發生了怎樣的創新變化,人們無論更偏愛廣式、京式、蘇式哪一種類型風格,但明代文人推崇的那幾種主要家具用材,始終是決定家具價格和收藏價值的主要標準。
歷史上,“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是:黃花梨木、紫檀木、鸂鶒木(南方也稱杞梓木)、鐵力木(也稱鐵犁木、鐵栗木、東京木、格木、鐵木、鐵刀木)等等,在一些老家具收藏家和修復師的提示下觀察鐵力木老家具的材質,基本可以認可鐵力木也分細鐵力和粗鐵力兩種。其中細鐵力的外觀與古代鸂鶒木比較相似,故而常被收藏者認錯。我在北京高碑店的一家古董家具店里就曾將一條細鐵力木的條案誤認成老鸂鶒木條案,差點打眼購回。
在明清家具經典用材中,鐵力木曾經有過不可磨滅的歷史,但在今天的新仿傳統家具市場上,鐵力木卻是一木難尋。
《紅木》國家標準中的鐵刀木與古代家具使用的鐵力木并非一種木材,是紅木家具圈內多數人的見解。據資料顯示,古代鐵力木多產于我國兩廣、云南等地,廣西最多。現在還有少量鐵力木野生林存在,為國家保護植物,限制砍伐,所以多年來,市場上見不到用中國鐵力木制作的家具。《紅木》國標中的鐵刀木產于東南亞地區,目前在家具市場上也很少見到。
古代鐵力木材色暗紅,紋理與鸂鶒木相類,重量與紅酸枝略同。質地堅硬,抗腐耐磨。建于宋,修于元的廣東德慶學宮的鐵力木柱材,是明代之前鐵力木用于建筑的物證。粗鐵力是我國最早用于制作家具的硬木之一,至少在明代已有大量粗鐵力木家具出現。和眾多厚重樸拙風格的粗鐵力古家具相比,細鐵力家具則多為清中期以后的款式,推斷細鐵力用于家具制作的年代相對較晚。
粗鐵力家具是從清中期以后開始衰落的,清中晚期以后,社會繁華浮躁,時人爭奇斗富,官、商階層的購買需求和審美趣味逐步主導家具藝術的走向,硬木家具蜂擁追求繁褥雕琢,造型與細節日益濃華俗艷,并不擅長雕刻和打磨的鐵力木于是漸漸失寵,其地位漸漸被色如紫檀,適合雕刻的紅酸枝木取代。直到今天,鐵力木古董家具的收藏仍然被多數藏家冷淡,與其他明清古董硬木家具的價格尚有較大差距。
明代硬木家具的重要用材還有櫸木和烏木。這些在當時被歸為硬木的木材中,只有櫸木(亦稱南榆)在后來的植物學分類中沒有被歸入硬木之中。有很多明式家具的收藏家說,不僅鐵力木,明代使用的烏木和鸂鶒木也都已經絕跡,與現代家具使用的《紅木》國標中的烏木和雞翅木并非同種木材。櫸木自上世紀60年代后,也不再被大量用于家具制作。在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中,只有海南黃花梨以降香黃檀的名稱,紫檀以檀香紫檀的名稱,被納入到了在2000年出臺的《紅木》國家標準中。越南黃花梨只被紅木業界歸入與海南黃花梨同屬同類的黃檀屬香枝木中,其正式名稱在國標中“香枝木類”之下的“種”里,沒有標定。
來源: 光明日報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