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德·巴蓋從1989年開始他上百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收藏的百余件中國明代家具珍品。在香港“嘉木堂”堂主伍嘉恩女士引薦下,中國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特為德·巴蓋先生的收藏題寫室名——“侶明室”,英文為:"Living With Ming"。
菲利普·德·巴蓋:
“我?guī)е袊鞔揖邭w故里”
人物名片>>>
菲利浦·德·巴蓋,比利時收藏家。2006年,在故宮永壽宮舉辦《永恒的明式家具——侶明室收藏》展。2011春,“讀往會心—侶明室藏明式家具”專場在中國嘉德上拍,成交率100%。
2006年4月28日至6月15日,比利時收藏家菲利普·德·巴蓋先生(Philippe De Backer)的部分私人收藏——71件明代黃花梨家具重返中國大地,在故宮博物院永壽宮舉辦專題展覽,以紀念中國和比利時王國建交35周年。為顯示對中比文化交流的重視,酷愛中國文化的比利時洛朗王子開幕當天親自為展覽剪彩。2011年春,專題展覽的全部家具于中國嘉德上拍,取得100%成交率、2.47億元的好成績。
一位外國收藏家為何對中國明代家具情有獨鐘?他是如何在近20年間收藏了近百件中國明代硬木家具珍品?他為何要將自己的私人藏品帶回中國展出?在他心目中,文物收藏的意義何在?帶著諸多疑問,記者在布魯塞爾對參展文物的收藏者,比利時收藏家菲利普·德·巴蓋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伴著異國午后的陽光和咖啡的濃香,德·巴蓋先生把他與中國明代家具結緣的故事娓娓道來。
讓世人重新認識明代家具的藝術價值
在德·巴蓋先生的收藏經(jīng)歷中,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中國著名文物鑒賞家和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他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和《明式家具研究》,不僅使早已鐘情于中國文化的德·巴蓋認識到了中國古典家具的美學價值,更讓這位外國收藏者為明代家具大方簡潔的風格和挺拔高雅的氣韻所折服,使他產(chǎn)生了收藏中國明代硬木家具的愿望。當?shù)隆ぐ蜕w的收藏初具規(guī)模時,王世襄先生又親自為他的收藏命名“侶明室”,寓意德·巴蓋與他的明代家具收藏結伴而居,英文注釋為:“Living with Ming”。
為了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自從1989年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以來,德·巴蓋先生已經(jīng)走遍了中國的27個省,數(shù)十次中國行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走街串巷收購古董,而是為了了解當?shù)氐拿袼缀臀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藝術吸引我一次次地走進中國”。
經(jīng)過研究,德·巴蓋先生發(fā)現(xiàn),與對字畫和瓷器的收藏相比,中國人對古典家具藝術價值的認識是較晚的。上世紀40年代,旅居北京的德國學者古斯塔夫·艾克(Custav Ecke)在當時的北平出版的英文《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堪稱中國明代家具研究的開山之作。作者將自己收藏的明代家具拆散,并嚴格按照比例繪制了節(jié)點構造圖,使人們得以了解明代家具的內(nèi)部構造。可惜艾克的著作并未引起中國人對明代家具的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有些美國人將部分明代家具帶回美國,捐贈給博物館,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現(xiàn)在能在美國的紐約大都會等博物館看到中國明代家具的藏品。20世紀70年代,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家美國人安思遠(Ellsworth)的著作《中國家具》一書出版后,在整個西方掀起了中國家具收藏熱。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王世襄先生的集大成之作《明式家具珍賞》和《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后,明代家具的藝術價值才逐漸被中國收藏界所重視。
與中國明代家具相伴而居德·巴蓋先生對中國明代硬木家具的喜愛算得上如醉如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與自己的收藏品朝夕相處,同室而居,王世襄先生為德·巴蓋先生的收藏命名“侶明居”,便是由此而來。近幾年,一件黃花梨木明代家具的拍賣價動輒就是數(shù)百萬人民幣,與百余件如此名貴的家具相伴而居,有人說他瘋了,但德·巴蓋卻只是淡淡一笑。
“我不是商人,我看重的是中國明代家具的審美價值,而不是它們的價格。”在德·巴蓋先生看來,收藏不是為了占有藝術品,對藝術品而言,每一位收藏者都只是匆匆過客,收藏的意義在于培養(yǎng)收藏者的鑒賞品位,而收藏品則是收藏者鑒賞品位的結晶。在文物收藏中,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自然可以為收藏提供很多便利,但真正的收藏絕不僅僅靠金錢。德·巴蓋先生喜歡引用一句中國的老話,“小收藏家靠耳朵,大收藏家靠眼睛”,如果沒有獨到的眼光,僅靠人云亦云是永遠無法成為收藏大家的。
對于自己的藏品,德·巴蓋先生如數(shù)家珍,尤其是對一件明代儲物柜有特殊的感情,這不僅因為它是德·巴蓋先生的首件藏品,更因為它是中國古典家具對西方家具設計理念產(chǎn)生影響的良好例證,在展出期間,它將與德國維特拉家具并肩亮相。德·巴蓋先生的另一件得意藏品是一把明代折椅,據(jù)鑒定它是明代君主的御用之物,目前世界上此類折椅存世的僅有10把,其中8把已被博物館收藏,另兩把屬私人收藏,而他收藏的這一件便是二者之一。
德·巴蓋先生介紹,由于明代的工匠無權在家具上署名,所以這些傳世之寶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如今已無處查考。但由于明代允許使用名貴硬木制作家具的作坊數(shù)量有限,掌握制作手藝的工匠屈指可數(shù),且僅有少數(shù)達官貴人有權享有此類家具,因此仍可以根據(jù)家具的樣式大概推測出它們的產(chǎn)地和最初使用者的階層和身份。至于這些藝術珍品在數(shù)百年間如何經(jīng)歷滄桑變遷,最終輾轉流落海外的故事,恐怕只有留待有心人一一探究了。
中國文物正在回歸本土
從1989年算起,德·巴蓋先生鐘情于中國傳統(tǒng)家具收藏已24年有余,在他收藏的百余件中國明代家具中,絕大部分質(zhì)地為黃花梨和紫檀等珍貴硬木,其中百分之九十為明代珍品,僅有一兩件產(chǎn)于清朝初期。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藏品沒有一件在中國成交,而全部是由德·巴蓋先生通過倫敦和紐約等地的中介,在海外的文物市場上購得的。
德·巴蓋先生算過一筆賬,據(jù)史料的記載,明代中國的硬木家具用料主要來自海外,而當時來自東南亞和海南島等主要產(chǎn)地的黃花梨和紫檀等木材的總量有明文記錄,加之明代對制作凳、桌、柜、床、屏等各類家具所需的木料也有一定之規(guī),且明代禮制對各社會階層使用名貴的硬木家具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有明確規(guī)定,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的數(shù)學推算,明代生產(chǎn)的黃花梨和紫檀家具總數(shù)不過2000件,能夠流傳至今的約為1000~1500件。
近幾年人們對中國明代家具的收藏熱情日益高漲,購買需求大幅增長,但文物的數(shù)量卻又極其有限,這就使海外市場的拍賣價格節(jié)節(jié)攀高。德·巴蓋先生坦言,自兩年前他購買了最后一件藏品后,至今未有新的收獲,目前市場上明代硬木家具的價格已經(jīng)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此外,中國買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異軍突起,也對文物價格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艾F(xiàn)在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海外的拍賣行,購買中國文物的最大買家都是中國人。”德·巴蓋先生認為這一現(xiàn)象非常正常,因為沒有人比中國人更了解和喜愛中國藝術品,既然現(xiàn)在中國人有了將本國藝術品買回國內(nèi)的經(jīng)濟能力,那么流散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歸本土的趨勢便是無法阻擋的。
與更多的人分享收藏的喜悅
當被問及收藏中國古典家具最大的收獲時,德·巴蓋先生僅用了一個詞:喜悅。對明代家具的喜愛激發(fā)了他探究中華文化內(nèi)里的愿望,而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又使他對中國古典家具收藏的癡迷與日俱增。
為了與更多的人分享收藏的喜悅,引發(fā)民眾對藝術品收藏的興趣,德·巴蓋先后在法國和瑞士舉辦了專題展覽。展出期間,德·巴蓋混跡在參觀者之中,聽取他們對展品的評價,觀察人們的反應,讓他興奮的是,大部分參觀者都認識到了中國明代家具的美學價值,“這些人并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甚至對中國藝術一無所知,但他們都被眼前的東西觸動了,是美感染了他們,藝術品就是最好的文化大使?!?
2005年8月,在中國駐比利時大使章啟月的推動下,北京故宮博物院派出4位專家來到比利時,對德·巴蓋先生收藏的中國明代家具進行了4天的考察鑒定,確認這批藏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后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力資助下,德·巴蓋先生的部分收藏得以在故宮永壽宮進行題為“永恒的明式家具”的專題展覽,并作為紀念中比建交35周年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時隔5年后,這批展出的精品黃花梨家具,在2011年5月中國嘉德集中拍出,取得了成交率100%、總成交額2.479億元的漂亮佳績。
德·巴蓋先生表示,他將私人收藏帶回北京展出,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兩個心愿。一是通過讓世人重新認識明代家具的藝術價值,確立傳統(tǒng)家具在中國美學中的地位,二是通過文物收藏與鑒賞,增進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此外,更重要的是,德·巴蓋先生還想借中國行實現(xiàn)一個夢想,那就是尋找同道人,共同在中國開辦一所學校,專門傳授明代家具的鑒賞、設計和制作方法,以使這門精湛的工藝不致失傳。
來源: 《古典工藝家具》雜志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